13691093503

北京高低温环境试验及电磁兼容测试实验室

 
首页 » 新闻中心 » 产品加电应力能够激发哪些故障
新闻中心
产品加电应力能够激发哪些故障
发布时间:2025-10-17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9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 在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中,它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环境应力和工作应力的考验,其中电应力(Electrical Stress)是导致其性能退化甚至彻底失效的最主要元凶之一。电应力,广义上是指施加在电子元器件或系统上的所有电气条件的总和,包括电压、电流、功率及其瞬态变化。当这些电气参数超出产品的设计承受范围时,就会引发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,最终导致功能丧失。
 
本文将深入探讨电应力的类型、其对电子产品从微观到宏观的影响机理、引发的具体失效模式,以及相应的防护与设计考量。
 电应力的主要类型
 
电应力并非单一概念,根据其特性和持续时间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
 
1.过电应力(EOS - Electrical Overstress):
 
定义:指施加在器件上的电压或电流(或功率)超过了其最大额定值,并持续了一段可观的时间(通常大于微秒级)。
 
特点:能量较高,作用时间相对较长(与ESD相比),通常与系统的工作状态异常相关,如电源故障、负载短路、设计裕量不足、热插拔浪涌等。
 
类比:如同让一个举重运动员长时间超负荷举重,最终会因体力耗尽(热积累)而受伤。
 
2.静电放电(ESD - Electrostatic Discharge):
 
定义:两个处于不同静电电位的物体之间发生突然、瞬态的电荷转移。其特点是极高电压(可达数万伏)、极大电流峰值(数安培至数十安培)和极短持续时间(纳秒到微秒级)。
 
特点:能量可能不如EOS高,但其极高的功率和瞬时性使其极具破坏力。通常发生在生产、运输、组装和手持过程中。
 
类比:如同用一根极细的针,以极高的速度瞬间刺穿物体,造成局部但致命的损伤。
 
3.电迁移(EM - Electromigration):
 
定义:在较高电流密度(通常>10^5 A/cm²)的持续作用下,金属互连线(如铝、铜)中的金属离子受电子 wind force(电子风力)的推动而发生定向迁移。
 
特点:这是一个缓慢的、累积性的失效过程,与电流和温度密切相关(遵循布莱克方程),是集成电路长期可靠性的关键考量因素。
 
类比:如同持续不断的大风天长日久地侵蚀着山岩,最终导致山体结构发生变化甚至坍塌。
 
4.闩锁效应(Latch-up):
 
定义:在CMOS工艺的芯片中,寄生形成的PNPN结构(类似于可控硅SCR)被意外触发导通,在电源和地之间形成一个低阻抗通路,导致大电流流过。
 
特点:通常由电压过冲、电流毛刺或ESD事件触发。一旦发生,除非切断电源,否则器件会因过热而烧毁。
 
类比:如同电路内部意外形成了一个“短路开关”,一旦打开就难以自动关闭。
 
二、 电应力的影响机理与失效模式
 
电应力通过多种物理效应导致产品失效,其影响可以从器件级到系统级。
 
(一) 热效应引发的失效(主要与EOS相关)
 
当过大的电流流过器件时,根据焦耳定律(P = I²R),会产生大量的热量。如果产生的热量来不及通过传导、对流、辐射散发掉,就会导致器件结温急剧升高。
 
影响机理:
 
1.材料特性退化: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、禁带宽度等参数随温度变化,导致电性能漂移。
 
2.热失控(Thermal Runaway):对于双极型晶体管等器件,集电极电流具有正温度系数,温度升高导致电流增大,进而产生更多热量,形成正反馈循环,最终使结温超过最大限值(硅基器件通常为150-175°C)。
 
3.熔化与烧毁:极高的温度会使金属互连线、焊接材料(如芯片内部的焊球)、键合线甚至硅本身熔化、汽化,造成永久性开路或短路。
 
典型失效模式:
 
金属互连线烧断(Fusing):呈现开路状态。
 
PN结熔融短路:二极管、晶体管等结型器件因过热而失效,常表现为短路。
 
封装爆裂(Popcorning):内部过热导致水分汽化,压力增大使塑料封装炸裂。
 
焊点脱落:电路板上的器件因过热而脱焊。
 
外观可见的烧焦、碳化、熔融坑。

更多精彩:   做推广   http://www.zhelice.com/article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