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要划个重点:检定证书会给出 “合格与否” 的结论(依据检定规程),但校准证书只提供数据,无论哪种情况,实验室都需要自己确认是否符合使用要求—— 比如校准值不符合要求,可能需要调试、维修后重新校准,或者限制使用、降级使用,甚至缩短校准周期。
确认后的 “后续工作”:避免遗漏关键步骤
确认完技术信息,还要做这 3 件事,确保流程闭环:
1.合理利用修正信息
如果校准有修正值(如 “100℃+0.3℃”),需要判断是否需要使用;
2.不需要修正的情况
偏差不影响检测结果。比如你需要 “100℃±2℃”,而修正值是 “+0.3℃”,就不用修正;
3.需要修正的情况
偏差影响检测结果。比如你需要 “100℃±0.5℃”,修正值是 “+0.3℃”,就必须用 “示值 + 修正值”(即 100.3℃)作为实际值。需要修正时,要做 3 件事:① 在 “确认表” 中注明调整情况;② 在原始记录中增加 “修正值” 栏;③ 把修正信息张贴在仪器上,避免使用者遗漏。
4.状态标识
根据确认结果,给设备贴 “合格、准用、停用” 标识:
5.合格:符合检测要求,贴 “绿色合格标签”;
6.准用:限制使用(如只用于某一范围),贴 “黄色准用标签”;
7.停用:不符合要求,贴 “红色停用标签”,避免误用。
8.检测结果追溯
如果设备不符合要求,要立即停止使用,并追溯之前用该设备做的检测数据 —— 判断是否有风险,必要时追回报告,承担相应责任。
总结:确认流程一句话总结
查基本信息→确认技术信息→处理修正值→贴状态标识→追溯数据,每一步都不能少!
检定校准结果确认,不是 “走过场”,而是确保仪器设备满足检测需求、数据可溯源的关键环节。希望这篇指南能帮你避开踩坑,让校准报告真正发挥作用!
更多精彩: 免费发布信息网 http://www.zhelice.com
13691093503